党群工作

长江日报:官员理当有人格觉醒
来源:长江日报|作者:本站编辑|发布时间:2017-04-11|浏览人次:2168 返回

 

 □ 易国祥(武汉 公务员)
    不久前看了一节目,一父亲不慎将5岁儿子带丢,苦寻无果,妻子怨怼,当日子快过不下去时,妻子捡到一弃婴,她从此把对丢失儿子的情感全部投入到弃婴的抚养,26年一直做下来,希望能回报到儿子的身上。这一坚持,客观保住了婚姻和家庭,也为日后儿子回家留有好的归宿。老天有眼,丢失的儿子果真遇到了视如己出的养父母,且最终寻亲成功。
    善有善报的故事还有另一重要启示,苦难中人可以从人格觉醒中得到救赎和补偿。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不突出道德评价,侧重法定做人的资格。一种行为在不同环境下反复出现,一般就是人格在起作用。只微笑不办事、不贪不占也不干,是人格的任性与走偏。作为公职人员,只享受俸禄不服务纳税人,不必以道德诟病,这是行为逻辑的违背。那位母亲在巨大压力下,因找到了人格觉醒的途径,不仅解除了当时的困局,还为未来开辟了前途,值得重染作风之弊的官员镜鉴。
    周恩来在地震灾区给受灾群众讲话,自己主动迎向刺骨的寒风;焦裕禄冒着受处分的风险,想办法外购粮食替代品救济穷人。社会往往给予他们很高的道德评价,但他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不做心不安,理不通,做不到是缺格。若把符合人性常理的事过分神圣化、道德化,是自作多情,是对人格保持距离。
    人们有人格敏感,万不得已会拿人格担保,平时却没有面对人格瑕疵的勇气。有人格偏执的,有人格分裂的,更有在高压面前,以利己为中心的人格选择。你进我退,你强我变,唯独不刀刃向内,放弃锻造健康人格,形成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多面人格。
    寻求人格觉醒与改造世界观是一致的。官员不能拒绝理想信念的高度,还要直面纪律和问责的约束,当前尤其需要激发人格成长的内心需求,给官员人格成长以空间。要压力传导和责任压实,也要倒逼,但切莫挤压了心灵,漠视了尊严,逼顽固的作风问题变异再生,不仅损害事业和群众利益,终究会葬送官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