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党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四大经验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作者:本站编辑|发布时间:2018-12-17|浏览人次:1952 返回

    1948年12月1日,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中,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成立,掀开了中国金融史上划时代的新篇章。7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人民银行走过了曲折而又光辉的发展道路,为共和国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从革命根据地走来,历经革命烽火的淬炼,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政治基因。中国共产党早在创立初期即开始关注经济金融工作,大革命时期就明确提出要创建农民自己的金融事业,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问题,为开创我国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奠定了基础。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井冈山就建立一个造币厂,铸造了“工”字银元。随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正式成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事业的基石。作为新型政权的银行,发行货币、代理金库、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在开展货币斗争、打破经济封锁、保障战争供给、支持苏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跟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更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党领导陕甘宁边区银行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银行,实行低利借贷,有计划地与日伪货币作斗争,正确处理法币流通问题,稳定物价,支持财政,发展生产,有力贯彻执行了中国共产党及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和晋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西北农民银行。随着革命战争势如破竹的胜利发展,分散的解放区逐渐连成大片,党面临城市经济管理新任务,军事斗争也进入决战时期,急需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统一各解放区的货币及财经管理体制。在此伟大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银行应运而生。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的正式成立,不仅统一了全国货币,更是拉开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大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党的领导下,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充分运用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行现金管理,为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事业迎来历史性突破,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设的双层银行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人民银行逐渐从国家银行向中央银行转型,努力探索和改进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并确立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认真履行中央银行职责,推动我国金融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为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逐步建立,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不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业双向开放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稳步发展,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承担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牵头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以史为鉴,可知未来。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和中国人民银行不平凡发展历程,是一部百折不回、波澜壮阔的金融发展史,也是一段为探索中国金融发展道路而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辉煌党史,这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金融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汲取并牢固坚持下去。

    一是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始终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金融工作。中国金融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党根据各个时期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金融方针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对金融工作与革命战争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钱袋子与枪杆子一样,在革命斗争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专门成立国家银行主导金融工作,以政权为基础自主发行货币,为“反围剿”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克服敌人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在边区的施政方略中科学部署财税金融工作。在革命胜利前夕,面临接管城市的任务,我们党要求军队干部应当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加强统一领导应对新形势下的任务转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经济金融工作统一而坚强的领导,实现了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从根本上稳住了物价,快速恢复了社会经济秩序。历史证明,金融事业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始终指引金融发展的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忠实服务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发展需要,才能确保金融改革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是正确解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重大命题,坚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赶在红军撤军前,通宵达旦把流通在群众手中的“红军票”兑换回来,到抗日战争时期“保护人民财富、支持生产”,到解放战争初期迅速稳定市场,恢复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初期“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新时代“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始终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路线,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精神。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金融工作,取得成绩的原因是服务社会、服务实体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而出现问题和导致困难的原因恰恰在于背离社会需要,背离人民群众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重申并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要把人民的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专业、高效、优质和公平的金融服务作为核心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持续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着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稳步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进程。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是唯物史观的鲜活案例,是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客观体现。我们党的金融事业初创者,大都没有很高的文化,也很少有从事金融专业的经历,但凭借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白手起家、不畏艰难、大胆探索,不唯书、不唯洋,始终坚持一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这样才有了苏区时期在纸张中掺羊毛的钞票防伪办法,有了长征途中没有纸张就把钱币印在白洋布上的“布币”等创新做法,最终冲破反动势力的经济金融封锁,推动革命事业走向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主动放权,推动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持续前进;坚持市场化取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缺什么、补什么、建什么;坚持立足国情实际,稳中求进,通过有力有效调控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四是高度重视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队伍,解决好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和薪火传承问题。事业发展,人才为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党的经济工作队伍依仗着共产党人的信仰、勇气和智慧,历经磨难,不断创造着金融奇迹,迎来“货币战场”上的捷报频传。长征中毛泽民带领国家银行员工,肩挑手扛几十担银元,用鲜血和生命保障部队供给;陕甘宁边区银行为总结和改进农贷工作,创作了《农村贷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为了做人民币发行的准备,年逾花甲的董必武在大新公司印刷厂彻夜未眠;为筹备中国人民银行,年过半百的南汉宸四处奔走;新中国金融事业的缔造者们,用算盘计算出应对军事需要、解放全国的各项财经管控指标,成功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法定货币。革命前辈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不朽功勋,为我们树立起光辉的榜样。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金融人的接力奋斗,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红色基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