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以政治修养滋养崇高理想
来源:党建网|作者:本站编辑|发布时间:2019-08-10|浏览人次:2606 返回

       精神惟有境界才可以形成格局气象,理想惟有崇高才足以支撑信念信仰。领导干部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可能历经千山万水,仍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

  信仰的基础在于内心确信和高度自信。锤炼政治修养首先要解决理想信念的真理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善于学习和总结历史,特别是不注重学习我国近代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从而没有把握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只有尊重历史,才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可以牺牲一切个人利益的初心与信仰。是坚定的信仰创造了中国历史新的辉煌,是崇高的理想为人类文明找到了发展的道路。

  历史不会雷同再版,尽管历史往往似曾相识。学习历史不是守株待兔,而是要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的根源,早就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的发展规律,并且描绘了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的、合乎人的尊严的发展”的美好画卷。以全人类解放事业为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和实践既不是理论的空想,也不是违背逻辑的幻想。共产主义作为伟大的真理,惟其才能挽救人类因自身的狭隘理性和逐利本性隐埋的自我毁灭危机。

  锤炼政治修养,修在于克己,成在于奉公。“公”观念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公”文化深厚沉淀于人心的各个角落。早在殷商时期,见诸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公”就开始代表祖先、尊长、国君;到了春秋晚期,“公”已有了明确的政府、政务、公共事务的意思;至战国中晚期,“公”的涵义已超越朝廷、官府而及于国家、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则为后世描绘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大同愿景。

  领导干部要培养和树立公仆意识。如果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事业面前不能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如果不能做到先公后私,现实主义或者功利主义就会挤压理想主义的空间,即使心存理想也尚未崇高,虽有信念但在关键时刻也容易经不起考验。如何做到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应该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譬如对待法律的信仰,如果立于自身的实际利益,就只会守住自己不办错案的职业底线,而不会着眼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使命;如果没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人民情怀,就很难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特别是置身于公与私的冲突之际,能不能为了不办一件错案,愿意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名利和官职。只有把个人朴素的法律信仰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信仰,才能真正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崇高理想,真正做到为民司法,做到无我忘我的“天地境界”。

  锤炼政治修养,修在于困苦,成在于担当。战争年代,是在流血牺牲面前选择革命理想,不容半点虚假。和平年代,理想信念也不能是口号标语,需要身体力行。“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理想能不能崇高、信念能不能坚定就在于能不能担当。担当首先在于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激情、勇气和精神。即便没有生与死的考验,但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挑战一切障碍。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为了彻底解决危及百姓生命的干旱问题,奇志修建红旗渠,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中国的复兴之路上还有千山万水,要有舍我其谁只争朝夕的豪情壮志,也要有走在前列讲好中国故事的革命浪漫。担当难,难在敢于斗争。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为了不加重农民的交公粮负担,就敢于抵制不良风气。当今市场经济,每一项社会矛盾的破解都牵涉到各方利益的调整,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会遭遇利益相关方的阻碍与抵抗。工作越实在,阻挠越具体;处理越果敢,斗争越艰险。但只有敢于斗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

  锤炼政治修养,修在于自省,成在于自觉。生而为人不能无视个体存在之必要与个体利益之重要,但人作为社会之人独立于物质的精神价值,可以去私乃至忘我无我。千百万革命先烈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最可贵在于他们虽确信有生之年看不到胜利,但仍然无所畏惧、毫不犹豫地奉献一切。只有大公无私,才能言行如一;只有人民情怀,才能留住无畏与真心;只有日日精进,才能守住真理坚定理想。

  (作者张雪樵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