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两个维护”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政治逻辑
来源:党建网|作者:本站编辑|发布时间:2019-09-21|浏览人次:2447 返回

         “两个维护”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从来都十分重视在党内建立有能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这是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

  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和前进方向,拥有远大理想和崇高奋斗目标,必须具备高度的纪律性和统一性,必须看得更远、察得更深,必须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需要有一批优秀人物组成的领导集体。

  1850年1月到11月,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引用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的话,“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强调了政治领袖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力。1900年11月,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阐释了党的领袖对于政党的重要性,认为没有一个有能力且有威望的领袖,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使命很难实现。1920年4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作出了政党领袖是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重大判断,强调“政党通常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领袖、政党、先进分子和群众四者有机统一起来,党与群众形成同心圆。

  随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由这个集体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落实,保证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而要实现党的集体领导,全党同志必须向党中央看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健全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等举措激活全党的政治活力,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向心力,增强党中央的政治领导力,使全党向党中央看齐,迈着统一的步伐奋勇前进。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就难以形成合力,关键时刻还会迷失方向。1873年3月,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阐释了党的领袖权威是政党组织力的精神纽带,也是政党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有能力的领导集体,更没有形成领导核心 ;而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在革命中形成了一个领导集体和像列宁这样的领导核心,关键时刻能把航掌舵,正确谋断。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集体都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对于这条党的建设规律,行进在为中华民族筑梦、追梦、圆梦的征途中的中国共产党有很深的体悟。邓小平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提出要“树立领导核心”以及“如何当好领导核心”的问题,强调党委的“班长”要注意工作方法。1964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党一定要有领导核心》的讲话中强调“党一定要有领袖,有领导核心”,认为党的领袖是增强党内团结的纽带,也是党中央坚强有力的关键。

  “两个维护”的历史逻辑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是在领导集体中自然形成的。凡是党中央拥有一个有能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就能顺利推进 ;凡是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任何一个遭到削弱,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就或多或少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从党的一大到六大,中国共产党没有形成有能力、有权威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同志认为,遵义会议以前由于党的领导经验不足,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稳定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一个承载着艰巨历史使命而力量明显薄弱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面对严峻复杂的革命任务和各种反动势力肆无忌惮破坏时,缺乏有能力的领导集体就意味着革命失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逐步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第三次党章修正案,明确提出“党部的领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以保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随后召开的“八七”会议上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规定 :“现时秘密状态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集权。但是集权制度不应当变成消灭党内的民权主义。”1930年7月22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的报告强调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必须根据党的主观的条件,来确定党内民主范围的扩大与缩小”。

  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成立中央书记处,协助并分担党的总书记的工作。1938年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规范中央书记处的职责任务,提升了中央书记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在中央层面,逐步把权力集中在政治局和书记处,强化党中央集中统一权威。1942年9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1943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明确提出在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位同志组成书记处中,书记处主席毛泽东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同年10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指出 :“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

  遵义会议和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分别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政治路线,延安整风所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巩固了这个政治路线,而德才兼备的组织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保障了这个政治路线。当几大路线汇为一体形成党的路线体系时,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就自然形成了。因此,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维护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成为全党的共识,得到全党衷心拥护。而一旦形成一个有能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就势如破竹,胜利前进。

  1949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还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53年3月5日斯大林过世后,为了防止出现苏联斯大林过世以后“马林科夫挡不住”的那种局面,毛泽东同志认真思考了如何培养党和国家接班人问题。1956年党的八大正式实施“一线、二线”领导制度。1966年8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对“一线、二线”领导制度作出重大调整。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全党深刻总结教训,意识到必须强化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要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党的集体领导。1989年,邓小平同志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领导核心的论述被写进了十四届四中全会报告 :“党的历史表明,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核心,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这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大问题。”

  “两个维护”的政治逻辑 

  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个重大结论,深刻阐释了“两个维护”的内在联系和政治逻辑。

  “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选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选择,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2016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勇敢迎接并成功经受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考验,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赢得了世界赞誉。在群众眼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和全党,心中时刻牢记人民,坚决捍卫并实现公平正义 ;在党员心中,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坚守理想信念,兑现使命担当;在许多国家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人民的形象大使,深刻塑造并展示党和国家的光辉形象。

  “两个维护”是建立各方面比较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关键的冲刺阶段,要建立各方面比较成熟和定型的制度体系,必须打破既得利益藩篱,破除体制机制桎梏,这离不开思想解放和真理力量的引领,也离不开人民公认的领袖的强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离不开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伟人的独创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同步推进改革创新和建章立制两件大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谋划、周密设计、有力推动的结果,从而赋予新制度、新规矩以权威,形成制度巩固和定型的加速度。

  “两个维护”是我们党迎接新时代攀登新高峰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国家“富起来”的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现国家“强起来”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全方位国际博弈格局,中国共产党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同时还要致力于拓展和把握好战略机遇期。因此,大党治理大国,大国走向强国,必须有坚强有力的党中央,必须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能够从全局角度观察问题,能够“一锤定音”做决策,而且一旦决策作出,中央和地方的各个部门就要坚决落实。

  (作者祝灵君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原文刊载于《人民论坛》杂志9月上及人民论坛网)